既算生计账 也算生态账|天天热点
养猪会产生粪污,影响生态环境;不养猪,养殖户的“钱袋子”和居民的“菜篮子”难以得到保障。近年来,南昌市新建区既算生计账也算生态账,探索生猪养殖从千家万户散养向规模化、专业化转变,并着力打造生态链,将猪粪污变成生态肥,使生猪养殖的污染痛点转化为发展亮点。
痛点:鼓了腰包脏了村子
“生猪养殖虽然赚了钱,但污染严重。”石岗镇一生猪养殖户告诉记者。新建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队长郭晓峰对此深有体会:“农村养猪门槛低,建个猪圈就可以养,很多养殖户把大量猪粪猪尿排放到自家挖的池塘内,不但造成周边的恶臭环境,还污染地下水,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群众对此颇有微词。”
(相关资料图)
新建区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股负责人王一跃告诉记者,目前新建区300多家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年产粪32万吨,生猪养殖业生态转型势在必行。
转型:向专业化规模化转变
“必须改变小散乱的养殖模式,走专业化、规模化之路。”王一跃介绍,近年来,新建区生猪养殖开始转型,该区从国家层面争取到4000万元资金,新建区配套4000万元资金,引导养殖户拆除粪污处理不达标的养殖场,改扩建现代化生猪养殖场。新建区农业农村局还派出畜牧专家,专门培训养殖户如何阻断病毒传播、保护环境等,大幅提升养殖技术含量。
“我拆除了旧养殖场,新建了3.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生猪养殖场。”养殖大户喻雄德告诉记者,与旧养殖场相比,新养殖场有恒温空调、粪污集中处理池,再也闻不到刺鼻的异味了。
在一家生猪养殖场采访时,记者对其复杂的消毒流程印象深刻。汽车进入前要先清洗、消毒,所有人员要换上一次性隔离服、专用鞋子,随身携带的物品要进入喷雾消毒室消毒,之后才能进入参观通道。
记者发现,这家养殖场的猪已过上“吹空调、住楼房”的生活,全程智能投喂、智能巡检。记者站在猪舍外百米远的地方,已闻不到任何异味。
双赢:生态包袱变生态财富
“我有3000亩果蔬种植基地,需要几千吨生态有机肥,能不能给个团购价?”“每吨市场价为800元至1000元,你需要的量大,可以考虑给一个优惠价。”2月14日,在新建区农业农村局三楼会议室,一场生态有机肥价格协调座谈会正在举行,南昌市绿恒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钟七根与江西正合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强正在讨价还价。
钟七根告诉记者,使用猪粪转化而来的生态有机肥,既可改善土壤结构,又能提升农作物品质。
“以前养猪产生的粪污是生态包袱,如今成了香饽饽,果蔬种植户争着要买。”王一跃介绍,如何将巨量生猪养殖排泄物变成有用资源,是摆在发展绿色农业面前的现实课题。新建区通过政策扶持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打造畜禽粪污收集、存储、运输、处理和综合利用全产业链,引进环保企业,打造了新建区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该中心联动229家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年处理粪污30万吨,年产沼气500万立方米、有机肥2万吨、液态肥26万吨,总附加值超过3000万元。另外,新建区还有70余家规模化生猪养殖企业,建有自己的畜禽粪污处理系统,可以把畜禽粪污转化为有机肥料,破解了养猪有污染,不养老百姓没猪肉吃的难题。(洪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