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保定工匠丨王超的办公桌上有什么|焦点热文
王超在做设备管理记录。衡汤珺 摄
□保定日报记者 苏兰生 通讯员 张晓彬 吴洪超
用“分”计算时间,比一个用“时”计算的人,可用的时间多出59倍。那么,多出来的时间干了什么?
【资料图】
大唐清苑热电有限公司就有一位分秒必争,挤出时间学习工作的人。6月21日,在这家公司看到,这个人桌面上,摞着11本厚厚的学习笔记本,本内密密麻麻的字迹无言地讲述着他惜时如金的工作节奏,展现着他练就保定工匠的成长记录。
他叫王超,1985年出生,公司设备管理部主任。“新建铁路线路和翻车机投用、1号炉稳燃改造、大辅控改造圆满落地”——交谈中,他说出了一连串专业术语,都是自己曾从事的项目建设所涉及的技术。
再翻看他的学习笔记,归类整理的知识点按熟悉程度,被标注成不同颜色,一目了然。其中,有些设备英文说明也被原文抄下来,一些设备原理还用形象的图画来表现,便于记忆。
学贵有恒。王超已养成一个好习惯,就是每天下班后做“作业”。回到家中,他总能沉下心来,回忆一天的工作,给以整理和总结,做到日事日清。他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王超求知心切,还关注网络平台的各种专业论坛,经常与专家对话,讨论和学习先进技术。他持之以恒地学习,日久天长积累了多种机组热控维护和基建调试的丰富经验,成为驾驭关键设备的“高手”。
他桌面上,还有一份自己的工作总结。2022年,王超带领点检定修、缺陷管理、技术监督、环保管理团队,形成点检分析81篇、技术分析56篇,组织专业会24期;设备缺陷管理由年初34.5条/台降至年底的22.5条/台,发现问题按期整改率100%。
学以致用才是王道。他的学习笔记中,有几年前向自己提出的一个问题:“能否做到停炉不停机?”
今天,问号已被拉直。当时,他为解决这个问题,白天奔波设备现场,下班后对照图纸及白天的记录,翻书籍、查资料,与专家网上交流,提出解决技术方案。最终,探索出一种避免机组非计划停运技术,年节约创效50多万元。
桌上的笔记本内,还详细记录近期的一件事儿。那是今年1月4日,清苑热电公司新建铁路及翻车机项目投入使用,压在王超心头近两年的7大技术问题终于破解,使公司的能源接卸能力大幅度提升。由此,他写了一篇长文,对这次技术攻关进行了系统总结。
此项目实施,接连遇到技术难题。王超的团队曾制定了多个解决方案,但在求教业界专家时均被否定。他说:“我们就反复开技术联络会,组织设计院、施工单位共同研究,1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3次,办法总比困难多。”
那些日子,王超在现场想办法,一待就是一整天。夜里,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办公室,又开始趴在桌上梳理工作思路,绘制思维导图,确定第二天寻求突破的方向。最后,问题解决了,为公司能源保供添上一道“安全锁”。
至今,王超创新工作室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5项,他主持的锅炉燃用劣质贫煤低负荷稳燃技术改造、循环水节能改造节能创效约880万元。
清苑热电公司的两台机组承担着保定主城区三分之二供热量。王超和他的团队靠过硬的操作技能,保证了设备连续两年无非停、4年无爆管,成为机组安全可靠运行的“保护神”。
会学习,还要会分享。在王超心中,一个团队的技术过硬更重要。他创建了设备维修和管理技术分析会平台,总是及时将最优技术和生产管理理论传播出去,带动团队成员扎进技术和知识的海洋,学习提升操作技能。
轻点桌上鼠标,从屏幕上可见王超的又一个“朋友圈”,这是他与整天形影不离的同事间建的群。此前,王超担任过公司控制部主任,那时他建立这个学习共享平台,班组成员通过学习共享技术和理论,很快摸清电子设备的运行状态,能够快速进行设备运行预判。
沉淀、积累,厚积薄发。从王超的桌上看到的,是他始终学在路上,实现成长中的一次又一次“进阶”。